在前期我們已提到,AB計畫是以「電子化採購」(e-Procurement)為核心,而電子化採購的內容包括訂單管理(如訂單、訂單取消、預測訂單、訂單修改等)、出貨送貨資訊、收料驗收流程、對帳付款流程等。
而雖然台灣在e化就緒各項評比構面有顯著的進步,且被國際間視為電子化應用及發展極具潛力的國家之一,但仔細檢視過去近兩年產業電子化的推動成效,歸納出產業電子化這樣一個策略性的政策工具,其成功的必備條件主要在於我國政府及產業是否能全盤了解掌握世界經濟的脈動與走向,並且能與各國政府及社會在產業電子化上的議題充分合作。
然而,台灣在後續的資訊業電子化仍有待積極加強的部分,羅列下述幾個重點:
(一) 安全的交易環境:
產業電子化的整體應用環境雖然時有進展,但政府、企業與民間在產業電子化的普及應用程度上仍亟待深化,深究台灣產業電子化應用行為無法成長的主因,在於台灣企業普遍對於整體網路交易環境的安全性存有極大疑慮。
整體而言,網路安全性包含幾個層面:授權、認證、隱私權以及完整性;授權文件中載明使用者被授權的合法性及可從事的活動,而認證是驗明使用者的身分;隱私權和完整性是要保護使用者的資料免於不當利用和干擾。
為有效推動產業電子化在台灣的全面應用與發展,及早建構各項電子數位認證以及相關電子化交易的法律與規範,有助於消弭一些企業及個人用戶對於電子化交易以及採購上的安全疑慮,進而促進各界在電子化採購交易的合作。
(二)共通標準待整合與建立:
 參與B計畫後便可串聯起上千家供應商,帶動台灣資訊供應鏈升級的效果最大,結合e化改進流程,進而將接單、採購、生產規劃、設計等核心業務留在台灣,因此當產業越能充分運用網路進行採購與合作之際,建立一套分享資訊、進行交易的企業流程及相關的標準更顯得重要且關鍵。
共通的產業電子化標準,代表交易雙方在合作流程、料件分類、料件編碼、登錄及訊息傳遞上,應有一致的協定,用以提昇整體電子化採購與交易效率。
除了資訊產業已經重點式導入供應鏈的電子化採購標準外,未來如何使彼此間資訊更透明互通分享,將成為台灣產業能否有效提升經營效率的關鍵任務。
(三)產業電子化應用深度亟待強化:
台灣電子化應用及導入,過去主要環繞在供應鏈採購流程效能的提昇上,故 整體應用深度與廣度略顯不足,其主要原因在於台灣產業及民眾對產業電子化的相關效益與應用範圍認知有限,且創新應用程度略顯不足,因此未來應可持續鼓勵產業發掘創新的應用主題(如協同設計、知識分享、顧客關係管理),並協助其規劃正確的導入步驟,以有效深化產業電子化的多元應用,另外持續協助資訊產業及其他電子化先導產業積極進行電子化合作對象之開拓及系統整合,有助於提昇台灣產業電子化的應用範圍及廣度。
(四)產業電子化服務業待提昇:
台灣在電子化服務的多元性與專業性不足,為台灣e化就緒程度排名無法有效提昇的關鍵原因。
就產業電子化的服務市場而言,相關支援的服務廠商包括了入口網站、線上仲介商、主機代管商(web-hosting firm)、應用服務供應商(ASP),以及網站建置商,與企業電子化顧問服務者;過去一年多來,台灣雖然有廠商積極投資相關e化服務產業,但收費模式及服務品質尚未合理之前,無法衍生具體的市場商機與經營前景。
電子採購推動面臨的挑戰
企業間電子採購鏈的整合目前來說還是碰到系統整合不易以及成本問題。
也就是說,因為現在每個企業所採用的採購管理系統並不一致,就初期來說,各個公司系統若要加入採購鏈系統,所面臨到最大的問題是必須重新規劃產品型錄格式與公司內部資源整合系統,以符合平台所需。如果企業與企業間的採購鏈必須做整合,那麼必須是可靠地以及雙方互利的,同時也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方案解決系統的相容性問題。
但這樣說來,對企業而言也都是一筆龐大的負擔,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會向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商來建置採購鏈,因此業者若能針對企業量身訂做高品質服務,將使整體功能更加完善。
文章來源:電子時報